欣山镇是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的城关镇,既有城中村、规划村又有城郊村、农业村,土地权属、邻里纠纷等矛盾纠纷易发多发。近年来,欣山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践行“欣山事、欣山解”理念,推行“欣事解”调解工作法,建立矛盾纠纷收集、研判、交办、回访等调解工作闭环机制,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获评2023年度平安安远建设先进乡镇、全县信访工作先进集体。2024年前三季度,全镇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98%以上。
织密一张网络,拓宽渠道“揽事接事”。树立源头治理理念,前移调解关口,组建由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党员群众组成的“欣事解”矛盾纠纷排查网络,把矛盾纠纷预防在萌芽、化解在早期。一是完善综治网格。以自然村组为单位,全镇合理划分35个网格,优选村干部、志愿者、党员为网格员,不定期开展巡查,及时收集村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今年以来,全镇综治网格员收集热点难点问题299件,近半成问题实现即时就地解决。二是实施“三长”覆盖。健全“片长-组长-邻长”网格架构,由村干部分组包片当片长,每个屋场设立一个村民小组长、妇女小组长,每10-20户设立1名邻长。“三长”发挥“人熟事清家门近”优势收集民意、谈事说理,第一时间将矛盾纠纷化解于组户。三是推进干部联户。组织驻村工作队员11人、镇村干部52人,结对联系全镇十六类重点对象家庭162户,每名联户干部结对联系2户左右,每月至少联系一次,按照“三问三帮”要求开展工作(即问情况、问需求、问效果,帮解答疑问、化解矛盾、解决困难),做到“干部认得到门、群众找到得人”。
实施两级联动,研判预警“理事定事”。镇村两级整合各方资源,优化工作流程,形成精细化运行的矛盾纠纷联动体系,确保矛盾纠纷能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介入。一方面,村级摸排研判。各村实行“日报告、周分析、月研判”制度,及时汇总网格员、“三长”、联户干部收集的矛盾纠纷,并由各驻村领导牵头分析研判处理,形成矛盾纠纷风险等级台账上报镇综治中心。另一方面,镇级筛查派单。镇综治中心牵头,每周对110警情、12345热线、“阳光信访”平台、代表委员反映问题等渠道反映的矛盾纠纷和民生诉求进行梳理研判。按照“综治中心派单、分管(驻村)领导接单、镇村干部消单”流程,对群众反映情况属实、存在一定风险的矛盾纠纷和民生诉求分派流转、跟踪督办,确保群众遇事有人管有人议、有诉处有说法、有结果有答复。碛角村民杜某因村内一公司运输车辆违规使用远光灯,导致其骑车摔倒受伤,双方因赔偿问题发生纠纷。镇综治中心接到警情提示后,第一时间进行派单并预警,督促镇村干部及时调处好了矛盾纠纷。
组建三支队伍,梯次化解“议事说事”。充分发挥镇村干部、“五老人员”、乡贤、政法工作者等优势,动员各方力量参与,组建干部调解“工作组”、五老乡贤“志愿队”、法律服务“智囊团”,共同定纷止争。一是镇村干部快速响应。加强“法律明白人”培训,培养了赖联波、钟康金、杜美光等一批经验丰富的调解员。立足“有事找政府”的群众基础,镇村干部及时到达矛盾纠纷现场了解情况,及时疏导安抚当事人情绪,控制事态发展,同时厘清双方责任,推动矛盾解决。富田村杜某因驾驶超载车辆造成交通事故当场死亡。富田村驻村干部、村干部及时入户慰问,通过申报临时救助、助学贷款等方式协助家属解决困难,引导家属走司法程序解决问题,推动涉群访隐患圆满解决。二是社会力量居中说理。对邻里矛盾、土地纠纷等矛盾纠纷,组织当地威望高、公道正派的乡贤、“五老人员”等志愿者出面,用亲情常理、乡规民约化怨解结。修田村用好用活老年人理事会、教育基金理事会、棚改理事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助推全村社会面实现持续稳定,成为全镇有名的无信访、无诉讼、无涉稳案件“三无”村。大岭背村刘某因租用大棚合同履行与同村村民赖某产生纠纷,当地镇村干部多次调解无果后,邀请本村外出能人居中调和,有效找准矛盾点、打开心里结,促使双方握手言和、顺利履约。三是政法资源提供支持。综治中心统筹司法所、法律顾问、派出所等资源,协调县法院工作力量,适时参与矛盾纠纷调解。疑难矛盾由镇司法所参与化解,提供调解文书、程序等工作指导。涉及民事赔偿的,邀请镇法律顾问、县法院工作人员现场讲解,为当事人厘清法律关系和责任。永丰村一新建房装修时工人不慎坠亡,镇综治中心引导房东与死者家属咨询律师,邀请县法院经济庭法官现场调解,妥善处理了民事赔偿事宜,化解了涉稳隐患。
健全四项机制,守正创新“解事成事”。开展源头治理,强化工作保障,不断优化调解闭环机制,确保各类纠纷处置得了、化解得好。一是实行领导干部包案。矛盾纠纷登记后,首先落实属地责任,并根据纠纷类型,落实行业责任,由属地和行业共同做好工作,实行由包村班子成员或分管班子成员包调查、包处理、包结案、包稳定。二是实行矛盾纠纷回访。由镇综治中心牵头,对已登记的矛盾纠纷,一个月内通过电话、微信、走访见面等方式进行回访跟踪,及时了解矛盾纠纷调处效果,确保矛盾不上行、风险不外溢。三是实行民生民安融合。引导各村按照行业、性质、地域等属性,对近期调处矛盾纠纷进行串并分析,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同类民生小诉求,做到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处理一大类、解决一大片。大胜村针对群众反馈组内道路难走、枯死树枝砸损作物等情况,组织开展枯树清除、道路油化行动,由村集体承担相关费用,群众满意率显著上升,矛盾纠纷发生率大幅下降。四是实行正向激励奖励。制定网格员考核奖励办法,结合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重点人员管理服务等情况对网格员进行绩效考核,并作为评优树模、辞退解聘的重要依据。根据矛盾纠纷难易程度,实行“以事定补、以奖代补”,按程序报县委政法委及时奖励。对矛盾纠纷调处表现优异的“三长”、村干部、党员志愿者,列入村组织书记后备人选进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