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安远县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县委书记杨有谷亲自领衔推动建设“留赣干”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示范园人才项目,将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有效缓解了县内产业人才供需结构矛盾,并逐步形成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本县《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园,奏响“留赣干”交响曲》相关做法成功入选市优秀人才工作案例。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安远县地处赣南腹地,经济上处于工业后发展阶段,产业人才总量少、人才层次不高和引才难、留才难问题突出,极大制约了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以下三个“现实需要”,安远县确定建设“留赣干”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示范园。
(一)缓解产业人才供需结构矛盾的现实需要。安远产业经济结构正处于快速转型阶段,现有产业人才供需匹配不平衡,适合本地电子信息首位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紧缺。
(二)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安远县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技能水平与企业岗位需求不匹配问题较为突出,根本原因是职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因此,创新产教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企业培育、储备更多优秀技能人才是当务之急。
(三)提高应届毕业生“留赣率”的现实需要。近年来,省委、市委对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留赣干”工作做出重要部署,并要求“留赣率”需达到60%。建设“留赣干”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示范园可以解决职业人才“留”的难题。
抱团发展——
组建产教融合大联盟
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原则,于2024年2月4日成立安远县“留赣干”人才发展协会,下设安远县“留赣干”人才发展联盟、安远县职业教育融合发展联盟(以下简称职教联盟)。职教联盟由县教科体局牵头组建,安远中专、应用职业技术学校、远恒佳职业学院等县内3所职业院校,以及县内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组成。在职教联盟的协调推动下,江西惠美兴科技有限公司与惠州学院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安远县本甄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远恒佳职业学院签订电商人才战略培养协议,在政府协调解决土地、人才资源保障下,共同培养企业急需的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累计开展实训、培训活动75场次。目前,职教联盟共有78家会员单位,各类企业与县内三所职业院校共开展对接活动173次,22家会员企业与三所职业院校签署合作协议,有力推动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精准对接,政、校、企“三方联动”实现职业院校和企业抱团发展,系统构建了契合职业教育现代化要求、适应产业经济转型发展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格局。
共建共享——
打造人才培育新平台
聚焦“一年一所新职校”建设目标,2022年、2023年分别建成远恒佳职业学院、应用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目前已投入使用。待2024年安远中专搬迁至产城新区后,三所职业院校将围绕产城新区呈“众星拱月”式分布,产教人才培养示范园也将正式建成。探索建立“两校一院”实训功能室共享机制,鼓励学校、企业以“校中厂”“厂中校”的方式共建一批实训基地,建成大型实训基地2个,企业内建设实训基地18个。由县委人才办牵头,打造师资、信息等资源共建共享新平台。目前,已推动职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双向流动、“双栖”发展,30名企业经营管理者、技术能手被职业院校特聘为讲师,9名职业院校骨干教师被企业特聘为“技术顾问”。安远中专还与江西微电新能源有限公司、荣辉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建成高水平结构化“双师型”师资培训团队和技术服务团队,促成县内职业院校专业型“双师”教师比例由53%增至87.8%。同时,统筹大中职校生源,推动全县高中、大中专院校共享生源信息库,打通高中、中专和大专生源信息壁垒,建立包含6000余名高中生(含中专生)、1200名大专生的人才培养信息共享平台。2023年、2024年累计动员1500名县内高中(中专)生报考远恒佳职业学院,有效破解各学龄段生源信息不对称难题。
校企合作——
开辟人才培育新模式
探索建立“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产业人才培育新模式,通过选派学生赴企业实习见习、邀请企业技术骨干进校园指导培训等方式,把课堂转移到生产研发车间一线,提高职校学生实践操作“实战”能力。目前,县内企业已累计接纳实习实训学生6783人次。聚焦县内电子信息主导产业人才需求,推行现代学徒制,聘请330余名企业“老师傅”为实习导师,全覆盖结对帮带三所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潜在对象学生2600余名。聚焦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与企业发展不对称难题,设置定向特色专业,同时鼓励校企合作“冠名设班”,安远中专已新增电子商务、电子加工等6个特色专业班级。结合发展实际,优化调整课程和专业设置,邀请23名生产一线专家与职业院校教师联合优化专业课程,共同编写教材、进行课堂教学等,目前已指导院校优化8个专业课程设置。同时,联合增设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工业等36个应用型专业,共同指导的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中获省级荣誉21人次,市级荣誉84人次。2023年以来,三所职业院校累计为县内企业输送各类产业人才6487人次,其中3295人次在专业技术研发岗,职校产业人才由“操作工”变“工程师”,职校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实现质的飞越。
创新机制——
营造人才发展新生态
以职教联盟为主抓手,以唱响“留赣干”品牌为主旋律,创新人才服务协调保障机制。率先在全国建立“全域编制周转池”制度,采取“政府挂编、学院用人”的方式,为105名民办职业院校教师解决入编难题。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引进绿色通道,探索推行教学“购买服务”,允许学校依法依规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并按市场价给予报酬。分领域出台鼓励高层次人才、产业人才“留赣干”发展等13项人才政策,建成5267套人才住房,有力破解产业人才安居难题。设立“留赣干”人才发展专项基金,由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兑现“留赣干”人才生活补贴、交通补贴、人才津贴等政策补助金,2022年以来累计兑现各类人才政策补助金3406.38万元。探索建立了“人才吹哨、部门报到、联盟服务”机制,畅通产业人才诉求反馈、政策咨询、意见办理渠道,先后办结人才诉求39件,接受政策咨询200余人次,人才满意率超过99%,有力有效提升人才服务工作质效。同时,紧盯人才关心关注“关键小事”,推行“留赣干”人才“绿卡”政策,“五免五优先”服务措施落实落地,为“留赣干”产业人才提供交通出行、医疗服务、子女入学等个性化服务,爱才敬才氛围愈加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