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大堂音乐
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南乡大堂音乐是安远地域内客家人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形成,富有人文内涵和艺术魅力的民间民俗艺术形式。民间艺人将此用于婚丧嫁娶、做寿上匾等红白喜事。
20世纪40、50年代,大堂音乐在赣州安远南乡几乎家喻户晓,农民在茶余饭后,广庭之中,小家农舍自我演奏,自我欣赏。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传统的大堂音乐正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并面临消亡的危险。所幸的是,经过安远县有关部门的努力,安远南乡大堂音乐正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并于2007年6月成功入选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类。
南乡大堂音乐现留传下来的只有10首曲牌:1、阴反阳2、倒水莲3、蜻蜓点水4、随手调5、鸦鹊过排6、四大金刚7、赐喜8、三金殿9、普天乐10、乱弹山。
大堂音乐主要以唢呐为主,多种弦乐和弹拨乐为辅的民间吹奏乐,是安远地域内客家人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形成,富有人文内涵和艺术魅力的民间民俗艺术形式。民间艺人将此用于婚丧嫁娶、做寿上匾等红白喜事。
安远南乡民间大堂音乐无论是曲牌、演奏乐曲、演奏方式都与其他器乐曲有所不同,堪称为民间音乐中的一枝奇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大方面。
首先,大堂音乐是以唢呐为主的民间吹奏乐。它还配有二胡、笛子、喉管、杨琴等乐器,全场没有打击乐,共同演奏大堂音乐曲牌,奏出悠扬、抒情、清雅、自然的音乐。它一般出现在各种比较正规的场面上,如各种喜丧事和庆典,即大雅之堂,其他小调却不能进入。
其次,大堂音乐的演奏方法是即兴伴奏。唢呐吹奏主旋律,其他乐器以不同的定弦、反高反低的即兴伴奏,加上笛子的主音加花,二胡等乐器在展音时加花托奏。既能发挥各种乐器的特长,又较好地表现出乐手的个人演奏水平与风格。
再次,演奏大堂音乐的主奏乐器唢呐与其他地区的唢呐有所不同。该地区的唢呐哨子是用油桐树上的一种虫子的茧,冬天取下,长期保存。用时艺人则采虫子的茧一个一个的做好后连套几个,做工精细。用这种哨子吹出来的唢呐声音欢快、明亮、抒情、悠扬、音质甜美,可以说这是安远民间艺人的独创。
最后,大堂音乐的10首曲牌,整体看来大同小异,但仔细听来各首曲牌各有特色。10首曲牌都是中庸速度,起句、落句、乐句的连接、调性的走向,都相差无几。然而,各个曲牌又有各自特点。如“阴反阳”、“蜻蜓点水”、“赐喜”等,个性鲜明,各自表现的内容很不一样,用途也有各自的功能。有欢快喜悦,悠扬自如的乐曲,也有悲壮、伤感、冷清暗淡的乐曲,喜怒悲哀均可表现。因此,“大堂音乐”能在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各种场合派上用场。
安远南乡大堂音乐,以其独特鲜明的艺术特色,几百年来传承至今,显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浓厚的群众基础,作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小明珠,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大部分唢呐艺人靠吹唢呐难于致富,现在艺人中大部分年龄很老,年轻人无人问津,已到后继无人的地步。就现在的唢呐艺人中,能完整吹奏10首大堂音乐曲牌,只有孔田镇上寨村李培钦师傅一人。如不设法抢救,有失传危险。
为了保护大堂音乐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6年开始,安远县特地投入人力物力将大堂音乐这一项目申报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对安远南乡大堂音乐继续进行收集、整理,出版了一本比较完整、规范的《安远南乡民间大堂音乐》专集,并对其进行了录像、摄影、文字记录、建立档案等保护措施;拨出专款为大堂音乐从业人员添置了一些设备,并邀请参加县里的各种民俗文艺汇演;县里应从文化建设经费中拨付部分经费鼓励艺人带徒传承,并确定每个乡镇培养3名艺人的目标。
与此同时,安远县力促大堂民间音乐向文化产业发展,在向其“输血”同时,发挥其“造血”功能。不少艺人主动闯荡市场,并“抱拳组合”,成立民间大堂音乐艺术团,进行歌舞小品等表演,拓宽挣钱门路。有些艺人还不断探索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大堂音乐曲牌,吹奏的《十送红军》《走进新时代》等歌曲,既有时代气息,又具客家风味。特别可喜的是,随着安远县这几年来对客家文化的挖掘和宣传,农村各种喜事的增多,大堂音乐又重返乡村舞台,温暖着人们的记忆。
期待破“茧”重飞的安远南乡大堂音乐有了施展才华的天地:2006年11月,中国赣州第五届脐橙节在安远举行,安远南乡大堂音乐以50人的队伍演奏大堂音乐“阴反阳”曲调牌为迎宾曲,营造了良好的节日气氛,轰动了全场。在2007年中国(江西)三百山首届生态旅游节东升围民俗活动现场,艺人们即兴演奏的民间大堂音乐,让粤港游人听得如痴如醉,纷纷称奇。2007年8月,安远县又出台文件,对民间大堂音乐进行开发利用。
瑞龙
舞龙和舞狮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是古时重大节日的节目之一。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因地域不同,舞的“龙”自然就形态各异。安远的瑞龙是其中之一,它将龙灯分为头一节、腰三节、尾一节的表演形式,所以俗称“五股龙”“五节龙”,富有广泛的群众娱乐性和淳朴的地方色彩。
编创于一个美好传说
每一个传统的文化项目,都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安远的瑞龙也不例外。年迈的长辈总是绘声绘色地告诉下一代这样一个故事,安远城南有一座九龙山,原叫九顶山。古时九顶山下有个穷苦的后生,常独自一人上山砍柴。一天,他忽见山顶五彩缤纷,祥云缭绕,九条金龙从云中飞出,时而在空中飞舞,时而在潭中戏耍,时隐时现。正当他看得入迷时,一阵山风吹来,云消雾散,九条金龙无影无踪,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九棵翠绿的茶树。后生回家后将金龙变茶树之事告诉乡邻,大家听后,纷纷上山采摘茶叶,回去精心炒制。茶叶芳香扑鼻,闻之欲醉,泡出的茶水甘美清香,醇厚无比。于是,人们陆续上山开荒种茶。茶农把九顶山改名九龙山,将茶称之为九龙茶。一传十,十传百,九龙茶的奇闻传到皇帝那里,皇帝立即传旨选九龙茶进贡朝廷。
清代,安远人民便依照这一由来已久的传说编创了《瑞龙》这一民间舞蹈表演节目。
表演栩栩如生
经过数代传承,安远瑞龙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安远县文化馆馆长叶国锋告诉记者,瑞龙又称纸龙、五股龙,是一种头、腰、尾五节互不相连的民间龙灯,瑞龙头、尾各一节,腰三节,由5个15岁左右的男孩表演。据介绍,舞龙队一般在春节期间表演,表演前要进行传统的祭龙仪式,村民们擎着龙灯,敲锣打鼓来到河边摆上供品、点燃香烛、燃放鞭炮、祭拜龙神,进行“拜水开光”仪式,再用香火象征性地燎一下龙嘴,谓之“通龙喉”,表示新扎的龙灯已经赋予了灵性。
据安远欣山镇古田村舞龙队的欧阳如新介绍,瑞龙将要进入某个村庄表演时,先由一位长者提灯笼先行,东道主燃放鞭炮迎接,主客相见,互相道喜。途中倘若遇有新落成的屋宇,东家则必掩其门,此时执龙头小孩即唱庆辞表祝贺,每唱庆辞一段,东家均以红包答酬。唱完庆辞,东家开门迎进龙队,龙队于堂屋内表演,舞毕列队离去,另寻主家。每至一户,主人都要端出自制糖果茶点,热情款待龙队。
“瑞龙的舞蹈动作较简单,舞步以小碎步和跑跳步为主,摆出‘天下太平’字样。”欧阳如新告诉记者。据其介绍,舞龙的动作内容由东君赞语、盖水波浪、舞水爪钩、织竹壁、结字、走圆场等几个组合动作组成。最精彩部分要属织竹壁和结字两项:织竹壁时,5个舞龙少年一字形直线拉开距离,用小跑步的速度,配合乐队节奏,穿插走着“8”字交叉队形,非常活泼可爱。动作进行到一半时,龙头带着走圆场,走到面对观众方向开始结字,每走一次场结一个字,结成“天下太平”等祝福话语,结完字,龙头再带着走圆场结束。
制定5年计划保护传承
据介绍,早些时候,欣山镇有20个村(居)委各活跃着一批民间舞龙师傅和扎龙技师。但现在流传下来较有影响的仅有3支,分别是成立于约1913年的碛角村舞龙队、成立于约1949年的古田村舞龙队和成立于约1959年的修田村舞龙队。而目前只有家住欣山镇西门路的欧阳如新师傅掌握了瑞龙扎制、瑞龙的雕花剪纸、瑞龙舞耍、音乐伴奏等全套技艺。
安远县文化馆馆长叶国锋在谈到安远瑞龙民俗活动的重要价值时表示,瑞龙具有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褒扬社会安康稳定的价值。现在,百姓富起来了,每年春节都有乡镇的瑞龙表演队到政府部门、机关单位拜年或在广场公演,为当地人民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2006年11月18日,中国(赣州)第五届脐橙节在安远召开,县文化馆组织了4条瑞龙,在脐橙节的开幕式上表演,安远瑞龙展现了它前所未有的风采,为脐橙节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受到国内外客商的一致好评。
从去年开始,安远县文化馆制定了5年计划,明年准备将瑞龙的舞蹈列为安远县一中、二中体育班学生的必修课,加强培养年轻一代接班人。预计到2013年,相关部门将举办瑞龙培训班,在安远县各乡镇推广,并建立民间自发的代代传演和政府保护相结合的机制。
安远九龙山采茶戏
发源于安远九龙山的采茶戏,至清代中叶已流行于赣南地区。乾隆(1736—1795)年间增加弦乐伴奏,传统剧目原有一百多个,有些已经散失,保存下来的有目可查的,仅有八十二出。多为丑、旦合演的民间生活小戏。除正本大戏《九龙山摘茶》外,俗称“四大金刚”的《上广东》、《卖杂货》、《大劝夫》、《反情》和“四小金刚”的《哨妹子》、《补皮鞋》、《钓虫另》、《老少配》以及《挖笋》、《双砍柴》、《盘花生》、《拗蕨耕田》、《哨同年》、《哨同年》、《卖茶叶》、《满妹添喜》、《阿三打铁》、《当棉布》、《失绣鞋》、《唐二试妻》、《李狗子》等。
传统角色行当仅有二旦一丑。表演艺术注重用高步矮步来刻画人物性格。丑角常模拟猴、猫、鸟等禽兽动作,丑的“矮子步”、“单水袖”,旦的“扇子花”均是独具特色的表演技巧。
唱腔曲牌分灯腔、茶腔、路腔、杂调四大类,简称“三腔一调”,以茶腔为主,包括《九龙山摘茶》、《马灯》、《大塘花鼓》、《三句板》、《长歌》、《上山调》、《斑鸠调》、《打鞋底》等三百多个曲牌。用吹、弦、打击乐伴奏,勾筒为主胡。风格轻松活泼,优美抒情。
随着茶叶贸易、文化交流的频繁进行,特别是客家人的迁移倒流,赣南采茶戏在周边省、县广为流行。为了更清楚表述采茶戏的流传情况,本文抄录由王耀华撰写,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客家文化丛书》之——《客家艺能文化》(注:王耀华:现任福建师大教授、副校长)有关段句:
“采茶戏最早出现于赣南安远县九龙茶区,形成赣南采茶戏。此后,往东流传到闽西宁化、清流、长汀、连城等地;往南传入广东韶关地区和梅县、湛江一带;再随着广东客家的迁移,而一路带往广西玉林钦州,另一路则传到台湾的苗粟、新竹、中坜、桃园、平镇等地。”
另据《湖南通志》记载:“元末明初,由于战乱和朱元璋重课湖南许多县的田赋的影响,造成湖南大批人的残废和逃散,于是采取了‘扯江西、填湖南’的称民措施。”其中也有采茶艺人流到湖南。经查证,粤东的三角班,演的均为赣南采茶戏。“从此业者,多为赣南客族放荡少年”。(罗香林《粤东之风》)
赣南采茶戏在本省自贡水流域进入赣江上游的万安、遂川一带,然后沿罗霄山脉向赣西及湘中流动。
发源于安远县九龙山,成形于安远、信丰、赣县等县的赣南采茶戏,由于演出内容贴近农民、小市民,表现他们的劳动、爱情,通俗易懂,独特的表演艺术,优美的音乐、唱腔,很快在以安远县九龙山茶区为中心向四周流传开来。自乾隆至道光末,是赣南采茶戏的大光时期。乾隆年间陈文瑞的《南安竹节词》载:“淫哇小唱娄营前,妆点风流美少年,长日演来三脚戏,采茶歌到试茶天。”可见当时采茶戏的盛行。采茶戏的大兴也遭来大禁。现存乾隆四十七年立,刻禁牌“禁搬唱采茶,扰乱地坊。”累此,采茶戏逐衰落下来,只有少数艺人 进入安远、赣县、信丰、于都、南康的偏僻山区和赌场,灵活机动地在禁区中生衍保存下来。
安远欣山上刀山
自明朝以来,安远县欣山镇的"上刀山”表演就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声名远播。”上刀山"时,表演者赤手赤脚,手握脚踩36把明晃晃的刀刃,攀缘而.上,周围观众欢声雷动。
据“.上刀山"的第十二代传承人刘承河介绍,“上刀山”- -般由师傅一人或师徒二 人共同表演:在- -张一米高、一米见方的方桌上竖起一根12米高的柱子,柱子顶插一把红旗,柱身. 上双向每隔50厘米,安插一口刀口朝上的利刃,上扎有黄、白、红、绿、蓝的各色三角纸旗和神符小旗,共36把。 表演者头扎红法帕,戴上龙凤呈祥、三大仙师云冠,身穿古代女装,腰束五彩腰带。表演前还要举行梵香、祭祀仪式: 6名 乐手以道教音乐来伴奏,手拿镰刀锡角,随着音乐唱念,摆动舞姿起告。仪式后,表演者脚沾祭水,用双手扣住上面的刀刃,再将光脚板踩在刀刃上,-步步向上攀登,直到刀山的顶端。在刀山顶上,表演者不仅要表演倒立等各种高难度的动作,还要上奏表文,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无病无灾,国泰民安。最后手拿镰刀锡角起舞,口吹锡角,鸣角三声。下山时,围山而转,也称黄龙绕柱,缓缓而下,最后回叩祖师。
".上刀山"在明朝时由雄十四郎、雄十四娘传入安远,在清朝和民国时最为盛行。当时由于科学欠发达,老百姓经常遭受瘟疫疾病、蝗虫损禾、千旱洪水、庄稼欠丰各种灾害,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安远各地的民间庙堂由庙会牵头,百姓募捐,举行三天四夜、五天六夜、七天八夜不等的斋蘸法事,最长的叫“打万缘蘸”,时间七七四十九天,每天中午进行“上刀山"表演,表演时祈求风调雨顺、驱瘟断煞、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据了解,表演者在表演“上刀山”时,虽然徒手、光脚在锋利的刀刃上爬上爬下,但在结束时,表演者的手掌、脚底板均无伤痕,这就是“上刀山"表演最神秘之处。为什么他们赤脚".上刀山”却毫发无损?有一种解释是,由于旧时农民不习惯穿鞋,长年累月脚板都磨得很坚硬,所以一般的刀都不会伤到他们。
欣山镇".上刀山”表演也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挖掘、整理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据介绍,“文革"”时期"上刀山”被迫禁演,红头道士("阳师")遭到迫害。改革开往后经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批准,安远". 上刀山”表演再次在各地民间庙堂出现。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一代的红头道士都已过世,而年轻一代的“阳师"为了生计,技艺自然会生疏不少,安远县的“阳师"传承也将逐步后继无人。为了让"上刀山"走向前台,2008年12月,安远县文化馆投入经费3万元,组织欣山镇的“.上刀山"表演队在第二届江西赣州东江源三百山生态旅游节上进行表演。